1908年,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,三岁的溥仪登上皇位。载沣这个之前不怎么起眼的醇亲王,突然成了大清朝的实际掌权人。
可到了1911年,武昌城里一声枪响,整个大清朝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了。
溥仪后来说了一句话特别扎心:载沣最大的失误,就是没把袁世凯给除掉!他为什么会这么说?这话到底有没有道理?
去德国道歉的年轻亲王说起爱新觉罗·载沣这个人,得从1900年那场乱子讲起。
展开剩余91%那年慈禧太后脑子一热,觉得义和团能把洋人赶走,结果向全世界宣战。八国联军打进北京,慈禧带着光绪帝跑到西安避难。
等风头过了,要签《辛丑条约》的时候,有个特别棘手的事情。
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街头被清军打死了,德国人咽不下这口气,要求清廷派个有分量的人去柏林正式道歉。
慈禧太后左挑右选,把这个苦差事交给了载沣。当时载沣才十八岁,是光绪帝的亲弟弟。这趟德国之行,表面上看是受罪去了,实际上对载沣的影响特别大。
他在德国待了几个月,亲眼看到了那个时代最先进的国家是什么样子。
德国当时刚统一没多久,铁血宰相俾斯麦通过集中军权把整个国家捏成了一个拳头。
德国的军队训练有素,武器精良,指挥系统高度统一。
载沣看在眼里记在心里,回国后经常跟身边人念叨一个道理:要想国家强大,就得把兵权集中在中央手里!
1908年11月,慈禧太后病重。她心里清楚,自己这一走,留下的是个什么局面。
奕劻这个庆亲王虽然官做得大,可整天想着怎么捞钱,跟洋人关系搞得太近,不是什么可靠的人。
袁世凯更不用说了,手里掌着几万北洋新军,朝廷里到处是他的人,野心大得很。慈禧太后临终前做了个安排,让年仅三岁的溥仪继位,载沣当摄政王。
她可能想着,载沣是溥仪的亲生父亲,不会有别的心思,又在德国见过世面,或许能稳住局面。
想动袁世凯却动不了载沣刚当上摄政王,第一个想收拾的就是袁世凯。这不是个人恩怨,而是政治现实。
袁世凯这个人太危险了。他从李鸿章那里接过北洋新军之后,花了十几年时间,把这支军队变成了他自己的私人武装。
军官里面,从管带到统领,十个有九个是袁世凯一手提拔的。
段祺瑞、冯国璋、王士珍这些人,哪个不是袁世凯的心腹?这帮人对袁世凯死心塌地,朝廷的命令有时候都不如袁世凯一句话管用。
袁世凯的本事不光是会带兵。他懂得怎么在朝廷里经营关系。奕劻这个庆亲王贪财,袁世凯就经常送银子,两个人关系搞得特别铁。
其他大臣,该拉拢的拉拢,该送礼的送礼,满朝文武里有一大半人都吃过他的好处。
洋人那边,袁世凯也处得不错。英国人、美国人都觉得这个人能办事,将来中国的局面还得靠他稳住。
载沣心里有数,袁世凯不除,他的改革计划就是“纸上谈兵”。他想了个办法,找了个由头,说袁世凯身体不好需要休养,想把他的职位给撸了。
1908年底,载沣把这个想法传出来后,奕劻第一个跳出来反对。
他跟载沣说,袁世凯在军中威望高,突然把他拿下,北洋军那边怕是要出乱子。
张之洞这些老臣也不赞成,觉得现在局势本来就不稳,动袁世凯等于自己给自己找麻烦。
载沣年轻,势单力薄,满朝大臣里真正支持他的人没几个。他想硬来,可又怕真出了乱子自己收不了场。
犹豫了好几个月,到了1909年初,载沣最后还是妥协了。
他没敢杀袁世凯,甚至连抓都没抓,只是下了道旨意,说袁世凯脚有毛病,让他回老家河南养病去。
袁世凯也是个人精,知道载沣想干什么,可既然对方给了台阶,他就顺势下了。
收拾收拾东西,带着一帮人回到彰德老家。表面上是退隐了,实际上北洋军里他的人一个都没动,随时可以东山再起。
这个决定,溥仪后来说就是载沣最大的“败笔”。
你既然知道袁世凯是威胁,就该下狠手,要么杀要么关,给他留条活路干什么?可载沣当时的处境,确实也很为难。
他要是真动手了,奕劻这帮人肯定要闹,北洋军那边说不定真会兵变,到时候连摄政王的位子都保不住。
拼命搞军事改革想翻盘袁世凯虽然被赶回了老家,可他的势力还在。载沣明白,光把人打发走没用,关键是要有自己能控制的军队。
1909年12月,载沣搞出来一支新队伍,叫“禁卫军”。
这支部队一开始只有一万两千人,但全是从八旗子弟里精挑细选出来的,装备的武器也是当时最好的。
“禁卫军“直接归载沣指挥,谁的面子都不好使。他想着,先把这支部队练好,有了一支绝对听话的武装力量,腰杆子才能硬起来。
光有“禁卫军“还不够。载沣知道真正的威胁是北洋新军。这支部队有十几万人,战斗力强,装备精良,可核心军官全是袁世凯的人。
载沣想了个办法,开始往新军里安插满人。他让那些八旗出身的年轻人去军校学习,毕业后派到各个新军营里当军官。这招看起来挺聪明,实际上效果不好。
那些老军官都是跟袁世凯一起摸爬滚打出来的,对突然空降下来的满人军官很不服气。
再说了,这些满人军官很多是靠家世进来的,真打起仗来行不行还两说。新军里面,表面上服从朝廷命令,私下里还是听袁世凯的。
载沣还特别重视海军。他觉得要想保住江山,陆军海军都得强。
清朝本来就有些军舰,但在甲午战争里被日本人打得稀里哗啦。这些年虽然陆陆续续又买了些船,可规模还是不够大。
载沣当了陆海军大元帅之后,拨了一大笔钱搞海军建设。
从国外买新式军舰,送年轻人去日本、英国学习海军技术,在沿海建船厂。他想着,将来有个几十艘军舰,几万海军,保卫海疆就有底气了。
三年时间里,载沣在军事方面确实没少花心思。可这些努力最后都打了水漂。为什么?因为他的根基太浅了。
“禁卫军”那一万多人,在十几万北洋军面前根本不够看。新军里面安插的那些满人军官,地位尴尬,指挥不动部队。
海军建设需要时间,等船造好、人训练出来,一切都晚了。袁世凯虽然在老家待着,可北洋军还是他的北洋军,这才是最要命的问题!
政治改革继续“踩坑”军事上使不上劲,载沣想在政治上找补回来。
1910年,他搞了个“皇族内阁”。这个内阁里十几个大臣,有一半是皇族成员,剩下的也都是满人。
载沣的想法很简单,既然外人靠不住,那就用自己人。皇族成员总不会想着造反吧?
可他忘了,立宪派这些年一直在闹,就是想要个真正的责任内阁,让汉人也能当大官。
“皇族内阁”一出来,这帮人立马炸了。他们觉得朝廷这是在耍他们,说什么立宪改革,搞了半天还是满人说了算。
更要命的是“铁路国有化”这事。
1911年,朝廷突然宣布把各省正在修的铁路收归国有。这个政策本身倒也说得过去,铁路确实应该国家统一管理。
可问题是,这些铁路很多是地方上的士绅、商人自己集资修的,投进去不少银子。
朝廷说收就收,补偿又给得不够,这些人当然不干。四川那边反应最激烈,搞起了保路运动。
老百姓上街游行,商人罢市,场面闹得很大。朝廷派了个端方去镇压,结果把事情越弄越糟。
载沣这两招棋,本来是想加强中央集权,没想到适得其反。“皇族内阁”让立宪派彻底失望,觉得跟朝廷已经没什么好说的了。
铁路国有化把地方上的士绅商人都给得罪了,这些人原本还支持清廷的,现在也开始动摇。革命党那边正愁没有机会,看到这个局面,知道时机到了。
1911年10月10日晚上,武昌城里的新军工程营突然起事。这个时候,载沣手里其实还是有牌的。
北洋军战斗力强,调过去平叛应该不成问题。可北洋军的将领们提出条件:让袁世凯出山指挥!
载沣没办法,只能硬着头皮把袁世凯请回来。袁世凯可不是白来的,他要权要钱,要朝廷答应一大堆条件。载沣一样一样都答应了,因为他别无选择。
袁世凯回来之后,表面上是在帮朝廷平叛,实际上在跟革命党谈判。他算盘打得精,看出清朝已经完了,不如顺水推舟做个交易。
革命党那边也明白,单凭他们那点力量推翻不了清朝,得借袁世凯的北洋军。两边一拍即合。
1912年初,袁世凯逼着溥仪退位,大清朝两百多年的江山就这么完了!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载沣这三年摄政,说白了就是一场悲剧。
1909年那次机会,如果他下狠手把袁世凯除掉,后面的故事可能就不一样了。
可历史没有如果。载沣性格里那种优柔寡断,碰到政治这种残酷的游戏,注定要吃大亏。
溥仪那句话说得对,载沣最大的失败就是没除掉袁世凯。这个错误,最后让整个大清朝陪着一起葬送了!
信息来源: · 《清史稿》卷二百二十一《载沣传》 · 《宣统政纪》相关记载 · 溥仪《我的前半生》回忆录相关章节 · 《清末新军编练沿革》军事史料 · 《辛亥革命史料》关于武昌起义前后记载发布于:河南省股票正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