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达又出事了,这次连王健林本人都被“限高”了。就在最近,法院一纸令下,这位曾经的中国首富不能坐飞机、不能住星级酒店、不能进高档餐厅,连高铁软卧都坐不了。起因是万达集团新增一笔4亿多元的执行款没到位,加上之前欠的,被执行总金额已经超过53亿。这可不是小数目,更不是某个项目周转不灵的临时困难,而是整个帝国地基松动的信号。
很多人还记得2017年那场惊心动魄的“卖卖卖”。海外资产清仓,文旅项目打包甩卖,电影院线拱手让人。当时大家都说王健林“壮士断腕”,是为了降杠杆、避风险。可七年过去了,债务窟窿不但没补上,反而越撕越大。今年光是9月份,就接连被强制执行超4亿、又被“限高”一次,执行标的1.86亿,两笔加起来快6个亿。甘肃的法院、北京的法院,轮番上阵,说明问题不是出在一个地方,而是全国范围内的资金链告急。
你可能会问,万达不是还有那么多商场吗?不是号称“稳赚不赔”的现金流生意吗?道理是这么个道理,可现实是,这些商场很多早就不是万达的了。为了还债,核心资产一座接一座易主。25座万达广场卖了,600家酒店卖了,连电影公司控股权都让出去了。剩下的,要么是位置不好的,要么是还在建设、没产生收益的。账上现金151亿,短期负债却高达400亿,这哪是做生意,简直是拆东墙补西墙。
更让人唏嘘的是人的变化。当年那个敢跟银行拍桌子、敢在央视广告砸出“全球收购”口号的王健林,如今68岁了,还得亲自跑新疆克拉玛依去谈文旅项目,想靠最后一张牌翻盘。太盟投资那600亿的注资,成了救命稻草。可资本不是慈善,人家图什么?图的是资产折价收购,图的是话语权。等这笔钱进来,万达还能有几分是王健林说了算?
这不是简单的富豪起落故事。它戳破了一个时代幻想:靠高杠杆、快周转、大规模举债扩张的模式,真的能一直玩下去吗?王健林早年靠旧城改造起家,确实有魄力,可后来的海外并购,动辄百亿千亿,钱从哪来?还不是从银行、从信托、从各种影子渠道借来的?政策一收紧,潮水退去,裸泳的就不止他一个。
现在网上还有人在调侃:“王健林还能坐私人飞机吗?”可笑吗?可笑。但笑完之后呢?那些买了万达商管理财产品、被告知“稳赚不赔”的普通老百姓,他们的钱谁来兜底?那些跟着老板赌上身家的中层管理者,他们的未来在哪?一个企业的崩塌,从来不是老板一个人的事。我们总说尊重企业家,可当企业主把风险转嫁给全社会时,这份尊重还成立吗?
从首富到“首负”,王健林的这步棋,走得太大,也太险。如今大厦将倾,他还能不能力挽狂澜?我不敢说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:靠借钱堆出来的帝国,再辉煌,也是沙滩上的城堡。风一吹,就散了。你身边有没有人投资过万达的项目?他们现在怎么样了?欢迎聊聊。
股票正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